内容提要:以《石头记》(Story of the Stone)英文摄影集的发现与补藏为例,简介该书基本内容、艺术形式与文本特色,尤其是中文英译大家杨宪益为之撰写的“简介”,论述此书对于《红楼梦》英译研究的特殊价值,由此引申探讨海外文献补藏工作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及中国文化对外译介工作的意义。
关键词:石头记;红楼梦;杨宪益;海外文献;补藏
笔者供职于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负责文学、艺术类英文图书及部分海外中国学文献的补藏工作。由于自身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古典小说英译,因而对相关文献较为关注,日前在国外网站浏览《红楼梦》英译本时,发现了一部奇特的图书。书名为《石头记:一部对中国小说经典〈红楼梦〉的摄影阐释》(Story of the Stone: A Photograph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摄影者、编者、设计者均为夏威夷摄影师Linda Ching。从书中的出版信息来看,该书1997年10月由编者自印精装版,首印于香港;1998年,美国“十速”出版公司(Ten Speed Press)印刷出版平装本。[2]该书同时面向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东南亚及欧洲市场发行,按常理讲不应寂寂无闻;况且近年来海内外《红楼梦》英译研究日渐升温,国内学人对中国港台、英、美、澳等地区和国家的出版物也不乏了解,这本书却几乎无人提及;以海外中国学文献为采访、收藏重点的国家图书馆也无该书馆藏。这是比较令人费解的。细考此书,颇有引人瞩目之处,尤其放在《红楼梦》英译和译评研究的背景下去看,其价值更为彰显。因此,下文先对《红楼梦》的英译情况简要交代,以成书的英译作品为主,兼及国家图书馆在这一专题方面的馆藏及补藏情况。
《红楼梦》英译史回顾及相关馆藏文献述略
《红楼梦》的英译最早开始于1812年。英国传教士、汉学家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翻译了《红楼梦》第四回的部分内容,附于一封书信之后,不过该信并未发表,这段摘译也无人得见。1816年,马礼逊编纂出版的中文课本中又选译了《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的部分内容,由此开始了这部小说在英文世界中的传播。[3] 此后多年间,英国汉学家德庇时(Sir J. F. Davis)、罗伯聃(Robert Thom)、包腊(E. C. M. Bowra)、翟理斯(Herbert Giles)等陆续都有节译内容发表或出版。到了19世纪末,英国驻华领事乔利(Henry Bencraft Joly)出版了两卷本的《红楼梦》节译本(1892),内容为前五十六回,出版商是香港必发图书公司。乔利计划翻译全书,但未完成即去世。值得一提的是,乔利译本近年来出了多种新版,以2010年的Tuttle版质量最佳,两卷合一,正文之前添加了著名汉学家、《红楼梦》译者闵福德(John Minford)的一篇长文,系统梳理了《红楼梦》在英文世界中的早期传播情况,是译介史上的一个回顾,对后来的研究者已产生一定影响。[4]
早期译者的这些译介工作多为个人行为,值得钦佩,但在西方并未引起较大影响。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文教授王际真的《红楼梦》节译本出版,正文前有英国著名翻译家、学者阿瑟•韦利(Arthur Waley)所作的一篇序言。这部小说在英文世界中才渐渐为人所知。此后多年间,虽然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红楼梦)与霍克思(David Hawkes)、闵福德合译的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两部全译本相继出现,迄今为止,《红楼梦》的英译名,最为人熟知的,仍是王际真节译的The Dream of Red Chamber(《红楼梦》)。
二十世纪中期,1958年,麦克休姐妹(Florence and Isabel McHugh)出版了一部582页的《红楼梦》节译本,系由库恩1928年的德文节译本转译而来。同年,王际真也修订了第一版节译本,增补了近一倍的内容,重新出版。到了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英国企鹅公司和中国的外文出版社分别出版了霍译本和杨译本这两部全译本,《红楼梦》的故事才开始完整地呈现在英语世界的读者面前。(另:杨译本的部分内容1986年以节译本形式出现,系从全译本中截取部分内容而来。[5]这一节译本在国内流传不广,但在海外汉语教学中时或用作中文教材,还是值得关注的。[6])直到近年,学术界才发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出现了一部《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译者是彭寿神父(B. S. Bonsall,又译邦斯尔),不过该书未能正式出版,影响有限。彭寿译本打字稿由香港大学收藏,电子版有相关网页可供浏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