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对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 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的目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的方法是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改革的方向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的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中国人民”“改革需有世界眼光”等, 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面阐释, 具有系统整体性的改革方法、强化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发展主线的改革路线、新常态下政府与市场关系重构等四个鲜明时代意义特征。
一、系统整体性的改革方法
1980年12月16日, 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要改革, 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 问题复杂, 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 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 随时总结经验, 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 缓缓而行。”1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所讲的“看准了, 要坚决地试, 大胆地闯”2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摸着石头过河”, 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的说法, 是改革开放三条经验———“猫论”“摸论”“不争论”中的其中一条。“摸着石头过河”, 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话语。
在无经验可借鉴、无规律可利用的情况下, “摸着石头过河”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 是一个方法论创新, 同时, “摸着石头过河”也决定了改革是局部的渐进式改革。1978年12月,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就提出:“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 可以先从局部做起, 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 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 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3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 中国改革找到了这样一条新的道路, 就是在经历了开始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试验不成功、国有经济改革停顿不前的情况下, 采取一些修补的办法维持国有经济运转, 把主要力量放到非国有经济方面, 进行局部的渐进式的改革, 寻找新的生长点。从理论上讲, 这种局部的渐进式改革由于在不伤害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增加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因而改革的边际收益较大, 改革的阻力较小, 从而改革成本较低。从实践上看, 最初的改革是从农村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在农村改革积累经验后再进行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有一定经验后再开放, 而开放先从南方的一些小城市开始, 然后, 到沿海、沿江、沿边的是大中城市, 最后到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城市改革是从局部开始的, 先是搞企业生产经营承包制, 然后是所有制改造, 搞混合所有制等, 这种改革有问题也是局部性的, 纠错比较容易。局部的渐进式改革不仅避免了苏联、东欧等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激进式改革的挫折和失败, 而且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始终坚持把“摸着石头过河”当作改革的方法。从理论指导上看, 邓小平激励全党要冲破思想藩篱, 大胆开拓, 他强调, “我们干的是全新的事业”4, “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5, 呼吁:“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敢于试验, 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 就大胆地试, 就大胆地闯。”6从实践上讲,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先试验、再总结经验、最后推广开来。改革之初, 4个经济特区成立, 这些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尝试了一系列新的做法、形成了很多成功经验, “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反过来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深入展开, 在特区先行先试的基础上, 1984年开放政策进一步扩大到沿海14个城市, 后来又一步步向全国纵深推进。实践是对理论最好的诠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对“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的充分肯定。对于“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改革方法, 2012年12月,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 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7习近平进一步指出, “摸着石头过河, 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 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8。
|